2021年9月22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聯合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承辦,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長略智庫協辦的“碳中和,中國在行動”全球直播研討暨報告發布會在線上和線下同步舉辦。
會上發布研究報告《碳中和:中國在行動——基于國際形勢下的政策布局與行業動態分析》(以下簡稱“報告”)中英文版,探索中國未來綠色低碳轉型升級之路。
在中國提出碳中和目標的一年間,中國向世界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大國行動力,中央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確立為頂層戰略布局,各部委相繼出臺碳中和重點政策,各省市亦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寫入了地方“十四五”規劃,各行業部門積極響應號召、制定減排路徑規劃,金融系統全面開啟綠色升級。
報告指出,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雖然在人均碳排放上并未與世界平均水平拉開太大差距,但較高的碳排放強度反映出中國的經濟發展質量亟須提升,未來將面臨更為嚴峻的碳減排形勢。
報告認為,雙碳政策布局將成為“十四五”期間中央和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敦促各部門按照頂層指引開展自身特色減排工作,不斷開展能源結構合理優化、傳統產業綠色升級、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服務貿易低碳轉型等工作,推動各重點排放行業加快制定綠色轉型與低碳減排路徑并引導金融行業開展綠色創新升級并加大對低碳產業的資源投入。
報告根據碳中和對中國未來的改革價值(第四次產業升級革命)和轉型意義(企業生產的模式變革),為中國走好碳中和之路提出了四項路徑建議:
一是應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推動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早日實現。國際碳中和議題不僅關系到溫室氣體排放和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更緊密關系到世界糧食安全、衛生健康、經濟穩定發展等問題,越來越成為制約世界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中國需要在提高本國綠色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上,進一步從全人類利益的國際角度考慮碳中和的歷史意義。
二是應探索可持續的、符合碳中和長遠目標的綠色金融體系與服務模式。中國需要不斷推動綠色融資的多元化,更需要根據具體的產業特征將金融產品細分,按照碳減排、環境污染治理、氣候風險管理等方向來發展不同的綠色金融工具,并推動各種第三方綠色服務統籌發展,建立符合碳中和要求的綠色金融全方位服務模式,推動貨幣政策的結構優化。
三是應在推動能源與工業低碳進程的基礎上,高度重視數字經濟時代潛在領域的減排工作。中國需重視信息與通信技術(ICT)行業未來在碳排放領域的潛在影響,推動互聯網行業積極探索碳中和路徑,盡早制定減排策略,引領國際領先發展趨勢,為智能時代的到來做好充分準備。
四是應將綠色低碳發展與國民經濟增長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隨著經濟發展的要求不斷提升,GDP并不足以評價區域經濟發展質量,而是應逐漸引入更多的綠色低碳相關指標以評價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并將綠色產業發展增加值、綠色金融業務占比、碳排放強度等作為綜合評價的參考指標,推動各個地區開展綠色發展的積極性,鼓勵不以犧牲環境質量為代價發展區域經濟,而是創造經濟與綠色的良性循環。
(責任編輯:馬常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