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皖南的橋深藏著皖南人詮釋生活、生存和生命意義的密碼
7月6日下午,受持續強降雨影響,已有400余年歷史的皖南第二大古橋樂成橋,在目擊者一片驚駭尖叫聲中殞身于不羈的山洪。
樂成橋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旌德縣三溪鎮三溪村。旌德縣地處皖南山區,與著名旅游勝地黃山一脈相連。旌德是個山區小縣,人口不過16萬,但旌德設縣較早,自唐代寶應二年(公元763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
旌德縣的三溪鎮,因境內有三條河流交匯而得名!叭狈謩e是徽水、麟溪和玉溪。據清嘉慶《旌德縣志》介紹,三溪樂成橋,又稱南河橋,始建于明嘉靖年間,重建于清康熙年間。此橋全長156米,寬6.20米,有11孔,橋面距河床高9米。橋孔凈跨度尺度不一,中孔為11.50米。橋面兩側設有石質欄桿,石柱雕琢為荷花狀,頗為精美。
歷史上的樂成橋多災多難。樂成橋的前身叫五梁橋,只有五個橋洞,橋頭建有一座涼亭,有人又稱通津橋,據說是當地江村人所建。然而,該橋建后不久就被洪水沖毀。到了明朝嘉靖二十二年,時任寧國府知府的羅汝芳再次倡建,歷時八年乃成。明萬歷八年,古橋11孔又被洪水沖毀9孔。其后,旌德與涇縣兩地商人和知縣多次組織修繕石橋,由于財力有限,修修補補數十年,直到清康熙三十一年,眾人集資,邀能人巧匠,又經十年、費銀數十萬兩而竣工。
這座古橋是傳統徽州一府六縣的第二大石拱橋,曾在皖南交通史上占有重要一席。皖南第一大石橋位于老徽州的歙縣,是該縣城橫跨練江的太平橋。太平橋有16孔,長268米,在皖南古石橋中當之無愧地居于頭牌。
自古皖南就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與莊園”之說。皖南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一條條古道上的一條條河流,皖南人用智慧和血汗建起了一座座具有時代特色的橋梁。
皖南古橋星羅棋布,雖不如江西婺源八百年彩虹橋那樣古老,也沒有揚州五亭橋的亭榭樓閣那樣奇巧,更沒有以傳說而聞名遐邇的杭州斷橋那么令人神往,但在重巒疊嶂之中、潺潺溪水之上、參天的古樹之下、黛瓦粉墻之旁,皖南古橋卻透著它所獨有的拙樸靈秀,自有其依溪蜿蜒、聚風藏氣的存在情趣。
皖南的橋深藏著皖南人詮釋生活、生存和生命意義的密碼。皖南人素有“溪水穿村而流,子孫吃穿不愁”的風水理念,建橋和過橋是皖南人的生活方式。在當地方言中,“橋”與“轎”諧音,上橋就是上轎。當地人相信,橋能聚集、保護或興發生氣,關系到一族、一村的運勢、文脈或財富。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以橋吟唱,不乏生活之樂,藝術之美——十里查村九里煙,三溪環繞萬戶間。祠廟亭臺塔影下,小橋流水杏花軒。
皖南的橋大多有其寓意。位于皖南第一古村落查濟的天申橋,橋長與寬均為10米,橋面呈正方形,但站在橋上觀看,卻發現此橋實為兩橋,中間隔尺許。只因橋面連成一體,所以被當地人稱為“雙橋合璧”。該橋建于明代崇禎年間,橋名出自《詩經·假樂》“保右命之,自天申之,千祿百福,子孫千億”。傳說有兄弟倆,本想競相盡孝母親:為方便年邁小腳的母親出行,各自出資在此建橋一座。后受母教誨,橋面連為一體,喻義是同理連枝。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修橋盡孝行善的觀念。
而建于清代乾隆年間的休寧三益橋,則有史載曰:“三益橋”上游的田里、嶺腳、石屋坑三村人都是一山之隔的朱子桑梓之邦,是婺源縣人翻山越嶺遷徙而來,婺源先祖籌資興建此橋并為其取名“三益橋”,其初衷是勸誡遠徙他鄉的三村人,“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斷”,希望他們精誠團結、安樂和美。既然此橋是三村人均能受益的,是謂“三益橋”。
皖南的橋是風景,皖南的橋是歷史,皖南的橋更是皖南人、徽文化和皖南山水互動,構造的“詩意棲居”的體現。有人考證,在皖南古橋的橋名中,多含“源”字,比如,福源橋、廣源橋、成源橋、富源橋、聚源橋等,次含“濟”字,再有含“永”“壽”“秀”“萬”“!钡茸。這些橋名,或如一幅長聯所表——水水山山處處長長久久,村村戶戶人人親親鄰鄰。
如何讓皖南古橋永存青山綠水間,這將是處于決勝全面小康中的皖南人必須直面的課題。
。ò不諑煼洞髮W教授 王習勝)